善用資助引入資訊科技教育 培育未來科技人才

資訊科技對社會和經濟發展影響深遠,社會對各類型資訊科技人才的需求亦與日俱增。有見及此,政府資訊科技總監辦公室於2015/16學年推出「資訊科技增潤計劃」,協助學校及早發掘和培育年輕的資訊科技人才。聖保祿學校作為其中一所參與計劃的「伙伴學校」,認為資助為學校提供更多條件去開展資訊科技教育。

「資訊科技增潤計劃」推行至今已有八年,期間向八間獲選學校提供共500萬元資助,為中二至中六學生額外設增潤班學習進階資訊科技知識。該計劃將於2023/24學年由「學校IT創新實驗室計劃」取代,受惠學校將擴大至全港資助中學。

「中學資訊科技增潤計劃」

由下列兩個部分組成

  • 八間伙伴學校會為對資訊科技感興趣及具才華的中二至中五學生提供中學課程外更深入的資訊科技培訓。
  • 每年舉辦多項資訊科技活動,以便在校園營造善用資訊科技的氛圍,並激發學生探索資訊科技的興趣。
聖保祿學校資訊科技科科主任李潤佳老師(中)、資訊科技科陳詠欣老師(左)及許珮瑜老師(右)
為資訊科技教育另闢溪徑

一般學校要推行資訊科技教育並非易事,原因在於教師未必熟知所有的知識和技能。即使教師精通創新科技,編寫課程及備課的過程也很費時。加上科技日新月異,課程更新未必能趕上科技發展步伐,以致課程出現滯後問題。

聖保祿學校資訊科技科科主任李潤佳老師指出,計劃資助有效對症下藥,讓學校購買合適的硬件及服務,同時解決師資不足及課程滯後問題,使資訊科技教育得以順利推行。

當學校成功引入專業教材及教學支援,教師便能重點引導學生學習、策劃學習項目、尋找相關資源,促進資訊科技教育的發展。當然,過程中教師亦會持續接受培訓,學習相關知識和技能,為持續推行資訊科技教育奠下更穩固的基礎。

逐步調整發展 課程更臻完善

李老師表示,校內的資訊科技教育並非一步到位,而是根據校本情況多番調整,才發展至今日的模式,「我們先以40人的課程作為試點,經調整後再推展至整個級別,成為恆常學習內容。」李老師舉例說,計劃第一年他們嘗試開辦無人機課程,但後來發現因為校舍建築物導致空間不足而告吹,繼而改為學習軟件和程式開發的課程,包括運用 Python、Scratch等工具編寫程式語言等。

科技連繫生活 提升學習動機

李老師續道,除了學校環境的條件限制,學生的興趣及課程與生活的連繫,亦會影響他們選擇甚麼課程內容。聖保祿學校的資訊科技教育旨在引起學生對創科的興趣,讓他們投入學習,從而培育他們成為未來創科人才。因此,課程內容大多是學生感興趣的領域,並且與日常生活息息相關,例如3D打印、機械人、編寫流動應用程式等。

此外,學校亦特別鼓勵學生從日常生活尋找靈感。資訊科技科許珮瑜老師憶起,有學生從長者的生活習慣出發,製作出能改善長者生活的作品,「學生發現,大多長者晚上在家走動時都不願意開燈,很多時候會碰到雜物而摔倒。為了防止意外發生,學生製作了一款手套讓長者佩戴,當手套感應到前方有障礙物時便會發出聲音提示。手套同時會監測配戴者的脈搏,若脈搏處於不正常水平,便會通過藍芽發送訊息,或致電通知配戴者的家人。」

許老師指出,成功研發作品為學生帶來滿足感,從而進一步提升他們的學習動機及投入程度。此外,設計、製作及反覆測試作品的過程,亦能提高學生的韌性、解難能力、邏輯及批判思維、溝通及表達技巧、團隊精神等等,對學生未來發展大有裨益。

計劃成績蜚然 樂見學生成長

資訊科技科陳詠欣老師補充,校內的資訊科技教育開展後,學生對STEAM相關科目的興趣顯著提升,她說:「在報讀大學課程時,選擇STEAM相關學科的學生從原來三成,增加到接近六成半。」

此外,學生亦積極透過參加校外比賽活用所學,並獲得驕人成績,例如於本年度的「深港澳青少年創意設計大賽」中,中四學生區卓蕎和黃寶瑤同學便透過「Miss Pauline 2.0 - 情緒支援機械人」於科技新發明/智能化產品類別中獲得團體金獎。該機械人結合了情緒支援機械及人工智能的元素,為同學提供情緒抒發渠道,並使用人工智能工具為同學解答疑難。

陳老師表示,「資訊科技增潤計劃」的確能幫助學校培育更多未來的科技人才。作為教師,他們樂見學生在各方面的成長,有助他們裝備好自己,迎接未來的挑戰和機遇,同時發揮所長,貢獻社會。

聖保祿學校的學生於「學與教博覽2022」展示他們的應用程式作品「導航棒」及「零壓力營」。前者旨在確保視障人士的出行安全,後者則幫助有需要人士正確處理負面情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