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教育 裝備學生迎接未來機遇
隨着人工智能(AI)等科技的高速發展,創新科技成為社會發展的大勢所趨。要支援下一代應對未來挑戰,創科在教育的角色越趨重要。為推動創新科技教育普及化,教育局早前宣布推出「初中人工智能課程單元」,內容以中大賽馬會「智」為未來計劃(下稱計劃)的教材為本,旨在協助教師將創科元素融入學校課程。作為計劃其中一間參與學校,青年會書院一直致力將AI教育引入課程,透過善用計劃的教學資源協助學生掌握AI概念,裝備他們迎接新時代的機遇和挑戰。
由教材至培訓 全面支援校內 AI 課程
中大賽馬會「智」為未來計劃旨在為香港中學創建新的AI課程、可持續的AI教育模式及支援框架,以促進相關的AI教育生態發展。計劃為參與學校提供整套AI課程,以及網上學習平台及教學工具,當中包含互動實驗及混合式學習資源,支援教師課堂教學。
青年會書院科技組主任梁俊傑老師表示:「有了計劃的協助,教師能快速地掌握教學內容,節省備課時間,繼而能把注意力集中於促進學生的學習與交流。」在早前的一個計劃分享會中,青年會書院科技組助理教育主任彭鈺儀老師分享了他們如何善用AI課程教學,「教材為我們提供很多新聞時事及日常生活例子作切入點,讓學生了解AI與生活的密切連繫,繼而引起學生的興趣,然後我們再解釋背後的理論,讓學生印象深刻。」
她舉例說,在教授學生自動語音識別時,他們搜尋了一些有趣的說話錄音讓學生聆聽,當中說話者的性別、方言及語調均不相同,接着教師會讓學生思考AI在自動語音識別方面的角色和作用,最後才跟學生解釋相關理論。


《香港人工智能教育初中課程—教學資源套》專為初中學生而建,內容環繞教學框架五大元素,包括:「意識」、「知識」、「互動」、「能力強化」和「倫理及影響」,涵蓋理論、實踐及倫理的部分。包含以下12個章節:
•人工智能介紹
• 人工智能基礎
• 看
• 聽
• 說
• 閱讀
• 人工智能推理
• 仿真
• 思考與創作
• 人工智能的社會裨益、影響和挑戰
• 人工智能與倫理
• 人工智能及未來工作
除了教材,計劃亦透過AI教學增值工作坊、教學認證計劃及師友計劃等,促進教師的專業發展。彭老師認為計劃的教師活動有效協助她掌握AI學與教,「由先導及領袖學校主持的示範課讓我以學生角度親身體驗AI課堂,並從中了解如何能夠有效地教授AI知識。」她續道,計劃亦舉辦了很多分享活動,教師能從中互相交流心得和經驗,甚至共享教材,為學界建立AI教育生態圈。
道德與倫理 AI 教育必須重視
近年有關使用AI涉及的倫理道德議題引起廣泛討論,梁老師表示,AI是工具,應用與否本身沒有對錯,重要的是我們如何應用AI,例如我們有沒有負責任地收集和運用數據,包括尊重和保護私隱;當人工智能的應用效果不似預期時,我們應如何應對?
為回應對道德與倫理方面的關注,課程的內容亦會聚焦AI所涉的倫理範疇,期望向學生灌輸包括透明度、公平與正義、裨益、責任及私隱權五個AI倫理原則。課程亦鼓勵教師透過課堂討論和小組活動,讓學生積極思考和回應。梁老師常與學生在課堂中探討AI相關的道德與倫理問題,有一次他引用課程內容讓學生思考:若自動駕駛汽車因人工智能出錯而導致意外,究竟是誰要負上責任?梁老師樂見學生討論氣氛熱烈,他們各有不同的觀點,體現批判思維。他認為這種反思及交流非常重要,能引導學生多角度思考,從而探索正確使用AI技術的方法。
AI 教育助學生未來發展
梁老師表示,社會發展急速,現時AI的應用已非常廣泛,未來將有更多工作與AI息息相關。若學校能夠為學生奠定基礎,當他們日後踏入社會,便能順利應對各種機遇和挑戰。彭老師表示,現時校內的AI課程已延伸至高中,為學生提供更高階的AI知識及技能培訓,並為有意投身人工智能相關行業的學生裝備好自己,把握升學及就業機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