觸動心弦:以音樂治療紓緩師生情緒問題及支援特殊教育需要

音樂治療近年在學界日趨普及,越來越多教師和學生以音樂治療緩解情緒問題及特殊教育需要。音樂治療是一種透過音樂去回應身體、情緒、認知和社交需求的治療方式,註冊音樂治療師張潔瑩 (Carol) 為我們分享音樂治療的成效。

音樂治療包括一系列相關活動,例如:聆聽音樂、演奏樂器、唱歌或音樂創作,它能夠緩解自閉症、失智症、抑鬱症、焦慮症和慢性疼痛等多種身體狀況。有別於傳統的音樂課程。「音樂治療並不着重表演方式和技巧,反而側重於參與者與音樂的互動。」Carol解釋:「在音樂治療的過程中,我們使用節奏、節拍、旋律、歌詞和樂器來實現我們的治療目標。」

音樂治療為協調媒介 非問題解決方法

Carol強調,音樂治療不應被視為解決問題的方法,而是協調身心靈健康的媒介,透過作曲或共同創作等互動活動,學生能夠像照鏡子一樣觀察和理解自己的行為,鼓勵他們能自治,為自己做決定和作出調整。以歌曲創作為例,學生能夠透過創作過程整理思緒,假若學生把很多生活細節寫入歌中,很有可能反映他們正處於非常忙碌的狀態,而感到喘不過氣;即使是不善於與情緒自我溝通的學生,當他們聆聽音樂和進行呼吸練習時,他們普遍都能夠跟隨節拍和節奏,在感受音樂的過程中平靜和放鬆下來。

註冊音樂治療師張潔瑩 (Carol)
校內音樂治療 協作至關重要

為學生而設的音樂治療分針對性治療及持續性治療兩種,針對性治療主要透過短期及密集的治療,達至個別治療效果,而持續性治療則歷時較長,有時候會橫跨整個學期,學校可根據其資源及需要而決定進行哪種治療。一般而言,音樂治療通常歷時8至12節,當中需要學校、家長、教師和學生通力合作,以提升治療成效。治療師首先要了解學生的背景、家庭教養方式及學生的典型行為,並設定可量化的實際治療目標,例如學生快樂指數,以及教師和家人給予的反饋等。

設立藝術空間 構建安全治療環境

為達到治療的最佳效果,Carol建議除了社工的輔導室,學校可以設立一個配備樂器的藝術空間,為學生提供一個安全的空間表達自己。此外,除了學業成績,輔導團隊亦可以建立一個記錄學生情緒變化和特殊事件的系統,以便更全面地了解學生的情況和進展,並對治療進行調整,以進一步提升成效。

Carol強調,音樂治療不應被視為解決問題的方法,而是協調身心靈健康的媒介。
音樂治療有助改善教師身心靈健康

音樂治療能為教師和學生帶來很多益處,「為學生提供音樂治療的同時,學校亦可讓教師親身體驗音樂治療,以了解其功效。」Carol補充說。近年教師所面對的不同挑戰,包括:疫情、課程改革、學生情緒問題、以及過去幾年的移民潮等,均讓教師倍感壓力,而音樂治療則有效幫助他們紓緩壓力、提升工作效率及改善整體工作氛圍,其後他們在教學中加入音樂元素的同時,與學生分享其紓緩心靈的經驗。

對學生而言,音樂治療可以幫助他們改善學習表現,提升自尊心,減少焦慮和抑鬱。音樂治療的益處可反映於生活中的不同領域,如身體健康、精神健康、情緒健康和社交技巧。音樂治療成本不高,卻能有效改善學生和教師的身心靈健康,透過將音樂治療納入校內課程,學校便能夠為師生締造一個更和諧和充滿關愛的學習環境。

一切從呼吸開始

不論是教師或學生,Carol鼓勵大家先從音樂以至所有事情的根本開始嘗試——呼吸。因為呼吸影響我們的心跳,有助我們調節步伐和節奏。學好呼吸方法,我們就能掌握到音樂治療的入門法則,有助我們建立和實踐平靜和諧的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