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務學習與創業支援 助學生盡展所長貢獻社會

學業對學生來說固然重要,但要達至全人發展,除了學術知識和技能外,培養同理心、學會關心社會也是重要的元素。為促進學生的全人發展,提升競爭力,香港都會大學一直致力為學生提供多元化的學習機會,學生事務處學生事務長温滴霖女士以及產業夥伴及職業發展主管陳加崗先生,與我們分享該校如何透過服務學習及創業支援,培養學生成為「全才」。

香港都會大學(都大)的學生事務處為學生提供各種學習體驗,協助他們裝備未來發展所需的知識和技能。當中的服務學習及創業支援,除了讓學生實踐所學,亦希望他們在過程中培養共通能力,建立同理心,以及培育主動了解和回饋社會的思維。

服務學習:活用所學 造福社會

「服務學習」結合社會服務和學科知識,讓學生根據社會需要,運用學科知識和技能設計服務學習計劃。該計劃希望學生在實踐過程中,鞏固自己的專業知識及進行自我反思,達致全人發展。

由於都大學科範疇廣泛,來自不同主修科目的學生能一起進行跨學科服務學習活動。因此,「服務學習」歷程結合不同學科的知識為服務對象提供援助,有效提升社會服務的質量,以及學生的學習效果。

温女士說:「計劃成功令學生真正走進社區,直接了解不同群體的確切需要,從中建立同理心,並伸出援手。」

香港都會大學學生事務處學生事務長温泣滴霖女士(右)及產業夥伴及職業發展主管陳加崗先生(左)

早前,30名都大學生參與了由大學與扶康會合辦「香港最佳老友‧Art to Heart – 智障人士藝術同行計劃」。透過與智障人士在不同活動的交流,參與學生了解到智障人士的語言和溝通能力稍遜,所以他們並不擅於表達想法和感受。學生於是想到舉辦藝術活動,鼓勵智障人士透過藝術創作表達自己,發揮才華和藝術潛能,從而建立自信和擴闊社交圈子。另外,學生事務處亦設「生命教育大使培訓計劃」,透過不同的體驗式學習活動及訓練,包括模擬臨終體驗、長者溝通技巧工作坊、攝影及長者化妝工作坊等,讓學生有機會去反思生死,同時提升與長者溝通的技巧及策劃活動等能力,為計劃的長者探訪及攝影活動作準備。在進行探訪活動時,學生為長者設計了不同的康樂及社交活動,更為他們化妝及拍攝照片,留下美好回憶。計劃的一系列活動讓學生與長者交流,學習不同的人生道理,引發對生命的反思。

薈創點:發揮創意 實現理想

大學在2017年推出「薈創點」創新創意計劃,讓學生透過平台發揮創意,並運用課堂所學,實踐創新意念。大學為參與計劃的學生舉辦不同的體驗活動,讓他們有系統地了解社區的需要,並與不同的企業家交流,更邀請創業導師個別指導學生,整固他們的創意方案。

參與計劃的學生會獲得每個項目港幣5,000元的資助,以製作最小可行性產品(Most Viable Product – MVP),包括原型設計和市場測試,以驗證他們的想法。獲計劃審批的方案更可獲港幣10萬元執行資金以及一系列跨界別支援,將創意點子實踐至社會,創造社會價值與影響力。過去數年,計劃成功協助學生設計出創新產品,回應社會不同人士的需要,例如幫助兒童向成人表達情緒的卡牌,以及自由工作者網上配對及聘用平台等。近年,樂齡科技也是學生積極探索及發展的方向。

學生事務處產業夥伴及職業發展主管陳加崗先生表示,學生啟動項目後,大學會協助他們擴大業務規模及持續發展,例如為學生尋找導師、資源,以及拓展業務網絡。此外,大學亦積極鼓勵校友分享經驗及人脈,幫助在校學生達到目標。「學生最後不一定要成為企業家,但當中的經歷定能提升他們的共通能力,包括創造、解難、協作、溝通能力,以及團隊精神等。」

凝聚校友力量 支援學生發展

大學致力培育未來人才,當然希望畢業生能夠回饋母校,支持其教學發展。温女士指出,學校會透過不同的方式,加強校友對在校學生的未來發展方面的支援,例如大學於2001年成立香港都會大學校友獎學基金,透過校友捐助,向成績優異及有經濟需要的同學提供獎、助學金,從而鼓勵和幫助他們;大學亦會與校友會㩦手合辦校友活動,讓歷屆畢業生聚首一堂,互相交流。邀請校友會成員出席不同活動與在校學生分享經驗,並為他們提供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