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驗式服務學習 助特殊教育學生掌握知識和技能
為幫助有特殊教育需要學生適應瞬息萬變的社會環境,炮台山循道衛理中學實行「體驗式服務學習」,一方面讓學生活用所學,服務社會上的有需要人士,另一方面則透過親身體會及反覆實踐,使學生進一步掌握各種知識和技能,從而提升學習效果。
助理校長侯潔瑩女士表示,學校的特殊教育學生大多有嚴重學習困難,一般的聽、講、讀、寫,對學生吸收知識來說作用有限。因此他們推行體驗式服務學習,以幫助有需要人士為目標,提升學生的學習動機和投入感,繼而以服務過程為媒介,讓他們反覆運用各種知識和技能,達至加深理解和深化應用的效果。
侯助理校長續道,首先要學生願意幫助別人,學校可以幫助讓他們建立同理心。然而,單靠教師向學生講解服務對象的需要,學生未必能即時理解和掌握實際情況。因此,教師會以多種方式幫助學生設身處地體會他人的難處,例如讓學生模擬不同狀況,包括讓學生背着重物走路,明白行動不便之苦,或帶領學生參觀劏房,體驗基層的生活困境等。
隨後,教師會透過切合學生學習需要的方式,引導學生分析服務對象的需要,例如以語言、錄像或繪畫等方式,引導學生表達想法。當學生能真正了解服務對象以及他們所面對的困難時,便能感同身受,懂得從服務對象的角度出發去幫助他們。

協調課程兼備實習 讓學生掌握社會脈搏
侯助理校長表示,教師在設計體驗式服務學習時,會盡量配合學校現有的資歷架構課程,讓學生把課堂所學應用到服務學習之中,從中獲取實踐經驗,冀能幫助特殊教育學生的長遠職涯規劃及發展。
收生及對外聯絡主任周寶心女士舉例,學校的「長幼共融大使 樂齡新力軍」計劃讓初中學生透過校內培訓及服務學習,認識長者護理的技巧,為他們日後的學業發展打好基礎:「當學生日後升讀中四時,便能夠選修學校即將開展的第十個資歷架構課程——長者護理與長者溝通技巧。而學生在初中時所獲得的知識和經驗,便能派上用場。」
周主任續道,學校致力把各個資歷架構課程打通,讓學生把知識和技能融會貫通。例如在餐飲課程中,他們會介紹長者軟餐的原理,讓學生了解如何為長者準備餐膳,另外他們亦會在家居維修課程中加入長者家居修繕的知識和技能等。
她補充:「樂齡科技是我們的教學重點之一,校內的樂齡科技教室便為學生提供平台,學習使用樂齡科技,我們亦會讓學生運用樂齡科技服務長者,為他們量度生命表徵,例如血壓、脈搏等。」
透過有系統的專業培訓及實踐經驗,學校便能着手裝備學生投入職場。周主任表示,學校現時正與香港社會服務聯會緊密合作,讓學生到機構的樂齡科技維修中心試工實習。由於該校學生早已在校內有相關知識與經驗,工作時便能得心應手,表現亦獲僱主認同。由此可見,傳統學習與服務學習的互相協調,對學生的學業及職涯發展有莫大裨益。
教學與行政策劃須謹慎而行
侯助理校長表示,為特殊教育學生推展體驗式服務學習,前期準備及後期跟進工作非常重要。教師要先了解特殊教育學生的難點,例如他們的溝通及解難能力稍遜,面對緊張情況時容易情緒不穩等。了解過後,教師可與言語治療師及社工合作,針對難點為學生提供充足的培訓,透過工作坊、角色扮演、反覆練習等,協助學生適應不同情況,並建立自信。
「若服務對象是長者,我們會讓學生掌握所需的溝通技巧,例如與長者對話時要更有耐心聆聽和減慢說話速度。此外,我們亦會讓學生學習面對突發情況,例如面對未能與長者建立話題的情況或處理自己突發的情緒等。」
侯助理校長續道,若規劃體驗式服務學習的內容時能切合學生的興趣和特質,推行時便能事半功倍。當學生能夠從自己喜歡及擅長的事物出發,學習時將更加投入,服務及學習效果亦更為理想。她舉例道,校內的交通大使就是為了迎合學生對交通工具的熱愛而設立。學生加入樂齡元素,為長者設計乘車路線,然後與長者一同出遊。學生在籌劃過程中顯得十分積極,亦樂意反覆試行和修改,最終成行時亦樂在其中。整個學習歷程體現長幼共融,成果令人鼓舞。


服務學習增強學生自信及了解自己
侯助理校長指出,自體驗式服務學習推行以來,學生反饋非常正面。教師不論是透過觀察或面談,都發現學生自信有所提升,同時對自己的特質及弱項有更深入的了解,從而加以改善。她表示:「我們曾經進行訪問調查,結果顯示有八成以上的學生覺得自己比以前更有自信,更能表達自己的想法和感受。此外,學生亦比以前更積極參與各種活動,願意克服心理障礙,甚至在鏡頭前分享經驗,這些都是我們身為教師所樂見的。」
侯助理校長續道,學校會繼續透過體驗式服務學習展現學生的才能,讓外界了解特殊教育學生也能有良好的工作能力,從而樂意提供機會:「特殊教育學生需要的是社會與他們同行,發掘他們的長處,然後提供適當的培訓和支援。這樣他們便能夠裝備好自己,迎接未來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