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用资助引入资讯科技教育 培育未来科技人才

资讯科技对社会和经济发展影响深远,社会对各类型资讯科技人才的需求亦与日俱增。有见及此,政府资讯科技总监办公室于2015/16学年推出「资讯科技增润计划」,协助学校及早发掘和培育年轻的资讯科技人才。圣保禄学校作为其中一所参与计划的「伙伴学校」,认为资助为学校提供更多条件去开展资讯科技教育。

「资讯科技增润计划」推行至今已有八年,期间向八间获选学校提供共500万元资助,为中二至中六学生额外设增润班学习进阶资讯科技知识。该计划将于2023/24学年由「学校IT创新实验室计划」取代,受惠学校将扩大至全港资助中学。

「中学资讯科技增润计划」

由下列两个部分组成

  • 八间伙伴学校会为对资讯科技感兴趣及具才华的中二至中五学生提供中学课程外更深入的资讯科技培训。
  • 每年举办多项资讯科技活动,以便在校园营造善用资讯科技的氛围,并激发学生探索资讯科技的兴趣。
圣保禄学校资讯科技科科主任李润佳老师(中)、资讯科技科陈咏欣老师(左)及许珮瑜老师(右)
为资讯科技教育另辟溪径

一般学校要推行资讯科技教育并非易事,原因在于教师未必熟知所有的知识和技能。即使教师精通创新科技,编写课程及备课的过程也很费时。加上科技日新月异,课程更新未必能赶上科技发展步伐,以致课程出现滞后问题。

圣保禄学校资讯科技科科主任李润佳老师指出,计划资助有效对症下药,让学校购买合适的硬件及服务,同时解决师资不足及课程滞后问题,使资讯科技教育得以顺利推行。

当学校成功引入专业教材及教学支援,教师便能重点引导学生学习、策划学习项目、寻找相关资源,促进资讯科技教育的发展。当然,过程中教师亦会持续接受培训,学习相关知识和技能,为持续推行资讯科技教育奠下更稳固的基础。

逐步调整发展 课程更臻完善

李老师表示,校内的资讯科技教育并非一步到位,而是根据校本情况多番调整,才发展至今日的模式,「我们先以40人的课程作为试点,经调整后再推展至整个级别,成为恒常学习内容。」李老师举例说,计划第一年他们尝试开办无人机课程,但后来发现因为校舍建筑物导致空间不足而告吹,继而改为学习软件和程式开发的课程,包括运用Python、Scratch等工具编写程式语言等。

科技连系生活 提升学习动机

李老师续道,除了学校环境的条件限制,学生的兴趣及课程与生活的连系,亦会影响他们选择什么课程内容。圣保禄学校的资讯科技教育旨在引起学生对创科的兴趣,让他们投入学习,从而培育他们成为未来创科人才。因此,课程内容大多是学生感兴趣的领域,并且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例如3D打印、机械人、编写流动应用程式等。

此外,学校亦特别鼓励学生从日常生活寻找灵感。资讯科技科许珮瑜老师忆起,有学生从长者的生活习惯出发,制作出能改善长者生活的作品,「学生发现,大多长者晚上在家走动时都不愿意开灯,很多时候会碰到杂物而摔倒。为了防止意外发生,学生制作了一款手套让长者佩戴,当手套感应到前方有障碍物时便会发出声音提示。手套同时会监测配戴者的脉搏,若脉搏处于不正常水平,便会通过蓝芽发送讯息,或致电通知配戴者的家人。」

许老师指出,成功研发作品为学生带来满足感,从而进一步提升他们的学习动机及投入程度。此外,设计、制作及反覆测试作品的过程,亦能提高学生的韧性、解难能力、逻辑及批判思维、沟通及表达技巧、团队精神等等,对学生未来发展大有裨益。

计划成绩蜚然 乐见学生成长

资讯科技科陈咏欣老师补充,校内的资讯科技教育开展后,学生对STEAM相关科目的兴趣显著提升,她说:「在报读大学课程时,选择STEAM相关学科的学生从原来三成,增加到接近六成半。」

此外,学生亦积极透过参加校外比赛活用所学,并获得骄人成绩,例如于本年度的「深港澳青少年创意设计大赛」中,中四学生区卓荞和黄宝瑶同学便透过「Miss Pauline 2.0 - 情绪支援机械人」于科技新发明/智能化产品类别中获得团体金奖。该机械人结合了情绪支援机械及人工智能的元素,为同学提供情绪抒发渠道,并使用人工智能工具为同学解答疑难。

陈老师表示,「资讯科技增润计划」的确能帮助学校培育更多未来的科技人才。作为教师,他们乐见学生在各方面的成长,有助他们装备好自己,迎接未来的挑战和机遇,同时发挥所长,贡献社会。

圣保禄学校的学生于「学与教博览2022」展示他们的应用程式作品「导航棒」及「零压力营」。前者旨在确保视障人士的出行安全,后者则帮助有需要人士正确处理负面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