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动心弦:以音乐治疗纾缓师生情绪问题及支援特殊教育需要

音乐治疗近年在学界日趋普及,越来越多教师和学生以音乐治疗缓解情绪问题及特殊教育需要。音乐治疗是一种透过音乐去回应身体、情绪、认知和社交需求的治疗方式,注册音乐治疗师张洁莹 (Carol) 为我们分享音乐治疗的成效。

音乐治疗包括一系列相关活动,例如:聆听音乐、演奏乐器、唱歌或音乐创作,它能够缓解自闭症、失智症、抑郁症、焦虑症和慢性疼痛等多种身体状况。有别于传统的音乐课程。 「音乐治疗并不着重表演方式和技巧,反而侧重于参与者与音乐的互动。」Carol解释:「在音乐治疗的过程中,我们使用节奏、节拍、旋律、歌词和乐器来实现我们的治疗目标。」

音乐治疗为协调媒介 非问题解决方法

Carol强调,音乐治疗不应被视为解决问题的方法,而是协调身心灵健康的媒介,透过作曲或共同创作等互动活动,学生能够像照镜子一样观察和理解自己的行为,鼓励他们能自治,为自己做决定和作出调整。以歌曲创作为例,学生能够透过创作过程整理思绪,假若学生把很多生活细节写入歌中,很有可能反映他们正处于非常忙碌的状态,而感到喘不过气;即使是不善于与情绪自我沟通的学生,当他们聆听音乐和进行呼吸练习时,他们普遍都能够跟随节拍和节奏,在感受音乐的过程中平静和放松下来。

注册音乐治疗师张洁莹 (Carol)
校内音乐治疗 协作至关重要

为学生而设的音乐治疗分针对性治疗及持续性治疗两种,针对性治疗主要透过短期及密集的治疗,达至个别治疗效果,而持续性治疗则历时较长,有时候会横跨整个学期,学校可根据其资源及需要而决定进行哪种治疗。一般而言,音乐治疗通常历时8至12节,当中需要学校、家长、教师和学生通力合作,以提升治疗成效。治疗师首先要了解学生的背景、家庭教养方式及学生的典型行为,并设定可量化的实际治疗目标,例如学生快乐指数,以及教师和家人给予的反馈等。

设立艺术空间 构建安全治疗环境

为达到治疗的最佳效果,Carol建议除了社工的辅导室,学校可以设立一个配备乐器的艺术空间,为学生提供一个安全的空间表达自己。此外,除了学业成绩,辅导团队亦可以建立一个记录学生情绪变化和特殊事件的系统,以便更全面地了解学生的情况和进展,并对治疗进行调整,以进一步提升成效。

Carol强调,音乐治疗不应被视为解决问题的方法,而是协调身心灵健康的媒介。
音乐治疗有助改善教师身心灵健康

音乐治疗能为教师和学生带来很多益处,「为学生提供音乐治疗的同时,学校亦可让教师亲身体验音乐治疗,以了解其功效。」 Carol补充说。近年教师所面对的不同挑战,包括:疫情、课程改革、学生情绪问题、以及过去几年的移民潮等,均让教师倍感压力,而音乐治疗则有效帮助他们纾缓压力、提升工作效率及改善整体工作氛围,其后他们在教学中加入音乐元素的同时,与学生分享其纾缓心灵的经验。

对学生而言,音乐治疗可以帮助他们改善学习表现,提升自尊心,减少焦虑和抑郁。音乐治疗的益处可反映于生活中的不同领域,如身体健康、精神健康、情绪健康和社交技巧。音乐治疗成本不高,却能有效改善学生和教师的身心灵健康,透过将音乐治疗纳入校内课程,学校便能够为师生缔造一个更和谐和充满关爱的学习环境。

一切从呼吸开始

不论是教师或学生,Carol鼓励大家先从音乐以至所有事情的根本开始尝试——呼吸。因为呼吸影响我们的心跳,有助我们调节步伐和节奏。学好呼吸方法,我们就能掌握到音乐治疗的入门法则,有助我们建立和实践平静和谐的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