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玩樂-幼兒教育中的理想教學模式

二零一七年,教育局發表了一份幼兒園教育課程指引,當中強調自由玩樂對在早期學習階段的幼兒十分重要。

根據香港城市大學應用社會科學系副教授許娜娜博士的解釋,自由玩樂的定義是指輕鬆、非認真和幼兒主導的活動,讓幼兒能夠探索身邊的環境和事物,同時發掘他們的潛能。

發掘孩子的潛能

自由玩樂能訓練學生的解難能力和溝通技巧,對他們的學習有很大的裨益。
二零一五年至二零一七年期間,許博士為《幼稚園教育課程指引》專責委員會的主席。


許博士指出,自由玩樂能讓幼兒感到愉悅,使他們在學習時更加集中。透過讓他們決定玩甚麼遊戲、怎樣玩、跟誰一起玩,更能培養他們不同的技能,包括計劃能力、組織能力、合作技巧、溝通技巧和創意。

 

許博士認為,自由玩樂不代表老師允許學生在没有任何干涉的情況下,肆無忌憚地玩耍。老師干涉學生並不是要控制學生的行為,而是要促進他們的學習。例如當老師知道到學生想看書,老師不應忽略學生想看書的需求,而是應該主動詢問學生想看甚麼種類的書籍,以及選擇某種書的原因,老師甚至可以跟學生一起讀,灌輸他們正確的價值觀。當其他學生看到老師在閱讀,他們便會被吸引,並開始一起閱讀起來,老師更可籍此在班房內設立由學生主導的讀書角。

仔細觀察是關鍵

許博士認為,老師放手讓學生們自由玩樂並非難事,因這正是老師在記錄學生學習進度時所需要做的事:觀察學生的行為、提出具啟發性的問題刺激他們思考、讓他們實踐所學的知識,老師亦應該紀錄學生的學習態度、學習成果、他們的長處和弱點。

《幼稚園教育課程指引》建議,半日制和全日制幼稚園分別應該安排每日不少於三十分鐘和五十分鐘的自由玩樂時間。不過,許博士亦指出不少幼稚園都表示難以逹到這個指標,主要的原因是幼稚園課程極之緊密,學生學習時間不足。

利用現有資源推行自由玩樂

然而,根據大部分老師的教學經驗和表現,許博士仍然相信自由玩樂是可行的。主題角正是理想的地方讓學生自由玩樂,而老師亦不用花太多的時間不斷準備學習材料。許博士指出,不少香港幼稚園已經推行玩樂式學習,例如角色扮演、唱歌和說故事等。這些活動被稱為「引導式遊戲」,意思是指老師鼓勵學生參與不同設有規則的遊戲,以逹致學習目標。假如能讓學生主導遊戲過程,老師便可從中推行自由玩樂。

幼兒學習環境評量表

許博士建議,當校方對學習環境和教學質素有疑惑的時候,它們應根據《幼兒學習環境評量表》衡量其表現。

《幼兒學習環境評量表》為理想的校園環境提供一個清晰完整的指引,協助幼稚園為學生締造兩好的學習環境。

許博士表示,《幼兒學習環境評量表》就自由玩樂提出很多需要評估的範圍,例如它建議老師在課堂中為幼兒提供沙和水,並讓幼兒自由玩樂探索這兩種物料,這樣便能夠讓他們按自己的方法和步伐去發展其材質敏感度。

幼兒科學教育 — 技能比知識更重要

幼兒科學教育所講求的並不是要向學生傳授一些複雜和抽象的概念,而是希望能夠加強他們對科學和相關詞滙的認識,為將來學習作好準備。

赫爾辛基大學博士後博士研究員 Jenni Vartiainen博士享了她對幼兒科學教育的看法,立即掃描二維碼,於博覽網站上閱讀整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