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計思維:促進學生個人發展 提升終生學習能力

甚麼是設計思維?設計思維對個人及社會發展有甚麼影響? 設計是運用創意轉化成觸摸得到的創新,創意與創新之間的橋樑。而設計思維就是以用者為核心,以人的理想、需求、福祉為基礎,由同理心出發,透過共創過程設計出能引起共鳴的排解問題方法。 設計思維運用得宜,有助我們審視問題、洞悉其癥結所在:大家會懂得細心觀察,了解周遭環境、文化、科技發展、社會動態等外在因素,以及人的行為,從而創出能夠處理問題、改善生活的解決方案。 人人都應該擁抱設計思維,因為它有助個人以至社會發展,讓我們了解人性以及環境對人的影響。若我們能洞悉人性,在大數據之下也可「以人為本」地透過嶄新的方法解決問題,帶來的設計創新與提升就會更有意義。 設計思維的過程是怎樣的?可否簡介每一個步驟及其作用? 設計思維包括以下幾個基本步驟: 第一步是Discover(探索),重點是站得高、看得遠;不要設限涉獵得越廣越好,並透過觀察、提問、研究等蒐集多方面的數據、資源,特別要從人的角度出發,不要過早受時間、資源等制肘,倉猝地作出定案。 在掌握充分的資訊後,我們接下來要Define(定義),從大數據的洞察(insights)、分析(analytics),理解人的需求、痛點。 根據這些資料,我們便能透過腦力激盪,Develop(構想)出各種創新、可能的大方向。 按照這些大方向,我們可以開始着手細緻Deliver(執行)設計,細緻發展可行方案,製作原型 (prototype),去模擬、試驗,向持份者收集意見。整個過程十分互動,我們不只要徵詢可見(obvious)的持份者,更要了解潛在(non-obvious)持份者使用產品或服務時的誘因和痛點,例如「為甚麼使用?」、「如何使用?」、「為何不使用?」等,從而將方案調整得更完善。 整個設計思維過程務須以同理心為出發點,講求協作共創。 設計思維如何影響教育?設計思維該如何應用在學與教? 好設計能從城市、經濟、文化等層面影響我們生活,因此設計思維應從小培養。 研究、觀察、洞悉人性的能力,我們都可以從小給予行為訓練。此外,共創型的設計過程中,需要跟很多不同界別的持份者溝通,當中所需與人溝通的能力、發問能力、尋根究底的精神,可以從玩樂/遊戲(play)中學習。玩樂不僅限於小朋友,無論是小學、中學、大學,整個教育環境都應該激發創意、好奇心、刺激學習興趣。所以整體教育絕對可以從小至大把設計思維灌輸給學生,最基本應做到以學生為本,提升他們的學習興趣及對學科的理解,鼓勵他們從人的角度出發進行各個科目的研究。 學校及教師如何培養學生的設計思維? 設計思維強調學生要有好奇心,教師可以鼓勵學生發問,了解為何世界是這樣、為何有些事情行不通,以建立學生的自覺,培養他們對學科以至周遭環境、文化、科技發展等的觸覺。教學過程也應着重啟發和趣味,以培養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慾。 「考試求分數」往往令學生不知不覺地喪失求知慾,這或許是傳統填鴨式教育造成的柔性傷害。然而,讀書考試只佔求學旅程的一部分,即使取得好成績,面對複雜多變、不可預測的未來,學生又該如何繼續自己的人生路?他們畢業後,能否持續對學習有所渴求? 香港設計中心如何在香港學界推動設計思維的發展? 多年來香港設計中心對本地、亞洲以至全世界的創新科技發展都有深入了解。

Read more